|
【专题】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3499cc拉斯维加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五)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支教团队伍建设,增进工作对接,7月18日上午,化学化工学院“弘文励教秉初心,携手逐梦共前行”云支教团开展第一期实践经验交流会,团队负责人及全体志愿者参与本次会议。 活动开始以来,第一志愿小组已带领组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线上教学活动。会上,小组志愿者围绕工作进展、学生需求、教学教育手段、帮扶的重大意义畅谈个人感想和体会,总结教育帮扶成果,谋划线上教学新路径,为第二组志愿者传经送宝。小组代表李佳璐针对上周工作进行工作要点梳理和经验总结,对第二组提出增加学科多样性、加强与学生互动等建议,并表示她将始终坚守支教初心,牢记教育使命,把自身所学融入支教实践之中,在交流合作中促进乡村教育不断发展。第二志愿小组代表白珂分享了本周的工作规划,并表示将根据第一组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对工作内容进一步部署。会议最后,负责人赵权威提出了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积极建议,这也将进一步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了解、适应支教环境,为接下来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悉,云支教团后续将推出更多特色活动,并于7月24日举办线上化学公开课,针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协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线上学习效率。 (化学化工学院 刘盈宣 赵权威 责任编辑 王紫彤) 旅游学院“党光之星,红色荣耀”党史学习教育团开展“沉浸式”党史小课堂云宣讲活动(二) 7月18日,旅游学院“党光之星,红色荣耀”——党史学习教育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以线上形式推出党史学习云宣讲活动第二期——“沉浸式”党史小课堂(二),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向广大青年进行推广学习。 本期“沉浸式”党史小课堂依然分三部曲:“颂之声” “学之识” “答之问”。“颂之声”选择的篇目是《水调歌头·游泳》,以唯美朗诵入耳,耳听经典诗词,引导青年体会毛主席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及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学之识”主要包括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两个部分。回顾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答之问”紧扣主题,让同学们在趣味问答中检验学习成果。“三部曲”党史学习教育环环相扣,引领广大青年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历程,鼓励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三部曲”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不易。旅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全体成员均认真学习并积极转发宣讲。我院学子蔡培煜表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是建设新中国的拼搏者,他们向荒原和边疆进军,在艰苦奋斗中投身社会主义的积极实践;向战场出发,在“抗美援朝”的浴血奋战中誓死捍卫祖国的主权。刘子惠则用毛主席的话勉励自己:“年轻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的太阳。”祖国发展的希望是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的。 本期“沉浸式”党史小课堂云宣讲活动旨在引领青年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鼓励青年担当时代责任、承担历史使命。青年是时代前行的先锋,时代将责任和荣光赋予青年,青年也应接好时代的接力棒,用担当奉献谱写青春之词,成为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旅游学院 张志明 蔡培煜 责任编辑 岳可欣) 实践教学暖人心 师生进步促理想——刘改月爱心志愿服务团开展线上支教活动纪实(七) 7月18日,刘改月爱心志愿服务团的成员在线上开展了数学、地理、语文等基础课程,并为同学们讲解了传统文化,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大暑等相关内容,为兰考县李西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文化之旅。 “地理是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志愿者毛晨阳以问句作为课堂切入点,带领同学们走近地理,领略自然风光。工业与农业的碰撞,人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地理科学所探究的问题。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同学们对地理科学的探索乐趣,促进同学们成长为全面发展人才。 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志愿者张帆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之大暑,让同学们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魅力,并在课堂中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志愿者贾子航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引入,提出一系列问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巧妙的联想带领同学们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发现月色荷塘的朦胧美与文字美。 李大钊曾说过:“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3499cc拉斯维加斯文学院志愿者会尽其所能帮助同学们建立全面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学院 王艺洁 贾子航 责任编辑 刘晨格)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开展“乡村振兴 电燃未来”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17-19日,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团依次赶往新乡市长垣县、新乡县和辉县三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活动,实地探访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情况。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桥头堡”。7月17日,调研团一行来到方里镇方南村村委会,对村里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就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村支书进行采访。余支书自信地说:“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火车头’,乡村振兴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坚强作用。其次,我们村积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发挥当地优势,以建立党员联系为抓手,促进资金、资源等各类发展要素向产业一线集聚,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产业,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7月18日,调研团来到了辉县市白马峪村白马玉农庄进行调研学习。该农庄占地一千多亩,以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为核心,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融合,打造工、农、商三产融合联动发展的现代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通过建设农庄,不毛之地变废为宝,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新的支撑点,有效整合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做到民生与效益双丰收。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知识振兴的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教育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7月19日,调研团来到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秀才庄村未来星幼儿园,给同学们带来欢快的游戏、动听的故事和有趣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伸头看、侧耳听,主动请缨尝试做实验,于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润物无声般,为孩子们埋下希望与活力的种子。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梁猛 魏娜 责任编辑 王紫彤) 探访美丽乡村,助力生态文明——3499cc拉斯维加斯环境学院开展村庄探访实践调研活动 为深入了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感受农村人居环境新面貌,7月19日上午,在指导老师宋旺旺的带领下3499cc拉斯维加斯环境学院“岁岁黄河情,青年护河行”社会实践调研团一行九人前往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杨厂村开展村庄探访和环保知识宣讲实践调研活动。 走近杨厂村,实践队员们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访谈并向他们宣讲环保知识。与居民交流得知,近年来杨厂村注重环境生态建设,沿村街道均设置有垃圾桶,由村庄统一回收处理,践行“垃圾不落地,村庄更美丽”理念。通过修整杂草、地面硬化、建设污水处理厂等举措对村庄闲置地块及排污设施进行改造美化,改善了人居环境,真正做到了生态宜居、乡村文明。 实践队员对杨厂村党员干部刘文富进行采访,他表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展开,杨厂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乡村振兴思路,进一步完善村庄基建及生态治理。他认为党和国家对环保问题给予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是杨厂村取得如今的良好治理效果的基础。今后杨厂村将通过采取得力措施,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精细调度管理,确保杨厂村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随后,实践队员们参观杨厂村污水处理厂。在参观完毕后,李蕊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她认为国家为环境治理提供了倾斜性政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指导老师宋旺旺勉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环保理念传播到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绿水青山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次实地调研,不仅有助于青年学子用双手触摸社会,将双脚扎入国土,感受美丽和谐乡村新“颜值”,而且有助于实践队员结合专业知识,用实际行动诠释师大环境人的家国情怀。实践团队成员未来几日将走访多地,继续深入黄河流域地区进行实践调研,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延续黄河文脉,为黄河流域生态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环境学院 宋旺旺 康力赞 责任编辑 李婉婷) 童心梦,军旅情——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孩子学校”儿童红色故事讲师团赴新乡市获嘉县少年军校开展宣讲活动
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献礼中国共产党领导少年儿童运动100周年,用儿童之音、青春之语讲述“四史”故事,帮助少年儿童埋下一颗红色的种子,2022年7月1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孩子学校”儿童红色故事讲师团走进新乡市获嘉县少年军校,讲述儿童化的红色故事,受到了少年军校学员的欢迎与喜爱。 “稍息、立正、敬礼!”讲师团成员2020级思政专业退役军人吴晨亮与少年军校学员互敬军礼,学员们眼神坚定,神情严肃认真,讲师团的儿童红色故事宣讲正式拉开序幕。 吴晨亮同学以《英雄》为题,为小学员们讲述了排雷英雄杜富国的故事。“你退后,让我来!”面对地雷爆炸的危险,将战友挡在身后,以自己的身躯挡住危险,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战友。“我虽然没有双手了,但是我还有嘴巴,我要把扫雷战士的勇敢讲给更多的人听。如果可以,我要做一名播音员。”这是杜富国对以后生活的规划。受伤致残后,他不断挑战自我,激励感动着千万人。 受到排雷英雄杜富国的感染和激励,吴晨亮同学在大学期间参军入伍,加入了保家卫国的人民解放军,度过两年的军旅生活后又重返校园。吴晨亮同学结合自身的参军经历,讲述英雄杜富国带给他的影响和改变,让小学员们对英雄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激励小学员们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课堂上,小学员们态度认真,深入思考,积极与吴晨亮同学互动。听完排雷英雄杜富国的故事后,小学员们热泪盈眶,深受感动,现场响起了久久的掌声。“我也要当一名人民解放军,长大以后也要成为像杜富国一样的人民子弟兵。”“杜富国把战友挡在了身后,自己却被炸成了重伤,真的太伟大了,我要向他学习。”学员们热情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 宣讲结束后,吴晨亮同学为小学员们讲述自己军旅生活的趣事,学习生活的成长与进步,展示了一系列战术动作赢得阵阵叫好,回答了小学员们提出的“当兵的标准”“当兵每天都做什么?”等问题,让小学员们对军营有了更多的了解。最后吴晨亮同学勉励大家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和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讲师团其他成员还讲述了《腰缠万贯的“乞讨人”——刘启耀》《藏在箱底的宝贝》《追寻自由的天空》《永不消逝的电波》《送你一颗星》等故事,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故事入脑入心,让孩子们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 此次宣讲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孩子学校”儿童红色故事讲师团将持续打造更精彩的红色故事课程,为更多少年儿童带来红色文化熏陶。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晨亮 责任编辑 王淮蓝) 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3499cc拉斯维加斯外国语学院“赶考旧地寻党根,喜迎二十‘豫’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团走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重回革命旧地,感受摇篮的温度。以实际行动传递大别山革命的红色精神,“豫”青年在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7月19日,3499cc拉斯维加斯外国语学院“赶考旧地寻党根,喜迎二十‘豫’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团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奔赴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 查阅史料,有序规划。信阳分队成员在实践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为此次实践活动增添底气与动力,彰显了“豫”青年传递红色精神的决心与行动力。走进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馆内外皆庄严肃穆,数千幅图片与实物相对应,带领团队成员穿越时空,深切领会“大别山精神”。伴随着讲解员的话语团队成员们透过影像与文字资料深入了解到这段革命历史。参观后,团队成员及时总结记录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与分队其他成员进行心得分享与积极讨论。 据悉,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并结合纪念馆实际,特开设《讲好大别山故事》专栏以及在“能力作风建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红色教育环境。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学习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向前、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还有利于其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外国语学院 李嘉琦 周鑫蕾 责任编辑 白若彤) 在不同的人生中寻觅幸福 ——社会事业学院开展乡村老年人生命历程口述史调研活动 7月19日,社会事业学院“豫见最美夕阳·乐享幸福人生”——乡村老年人生命历程口述史调研团成员崔晓晓、陈雯惠分别于新乡市新乡县、新乡市红旗区开展实践活动。 崔晓晓采访的是一位高中学历的知识分子老人,队员从奶奶的谈吐中,便可听出她有着先进的思想觉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在那个教育不受重视的年代里,老人披荆斩棘,不仅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且将这份对知识的热爱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的子辈和孙辈也努力读书,在家中形成“崇尚知识,兴教育人”的良好家风。采访过程中,崔晓晓注意到奶奶家里的陈设很特殊,正堂是毛泽东的挂相,右侧白色墙壁上则贴着习近平总书记与其夫人彭丽媛的合照,当队员问起原因时,奶奶表示,她喜欢把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放在显眼的地方。这就是那一代人张扬又热烈的浪漫,奶奶用房子的陈设向每一个到访的人展示,自己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忠诚地热爱中国共产党,真心地支持国家领导人。 经历了第一次访谈后,实践队员们对王奶奶有了初步的了解,7月20日,陈雯惠又一次拜访了王奶奶,对她进行了深入访谈。据队员了解,王奶奶一生有着坎坷曲折的遭遇,她曾经历大饥荒、也曾因家庭原因被迫辍学,但老人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王奶奶表示,虽然当了一辈子农民,但她不认为自己比任何人差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她靠着脚下的土地和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土地给予了她充足的满足感与安全感。出生于五十年代,王奶奶见证了祖国的沧桑巨变,也经历了土地的一系列变革,作为一名农民,她坚定地跟着国家的脚步,种好了自己的地,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位是知识分子,以书本为寄托,一位是农民,以土地为依靠。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看到了五六十年代,两位女性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但相同的是,她们都紧跟着国家的步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社会事业学院 韩雅冰 张怡清 责任编辑 王淮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