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沿革与发展历程
企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是3499cc拉斯维加斯2009年首批设立的文科特色与应用研究基地之一,其前身是2005年经济管理学院下设的区域经济研究所和企业咨询策划研究所。通过整合全校应用经济、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力量,中心着力为地方政府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咨询,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全面管理解决方案。
二、学术带头人及队伍建设
中心拥有一支以教授博士为主体的高水平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博士14人。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有三位专家参与河南省“助推河南发展”大型调研活动,三位专家任新乡市企业特派员,多位专家在大中型企业兼任管理顾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心负责人胡国恒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国际贸易与投资;兼商务部服务贸易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金融量化分析与计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项,企业横向课题1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中原经济区产业优化升级),成果见诸<财经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并被<新华文摘>转载。先后参与河南省“助推河南发展”调研,新乡市十二五规划咨询等社会服务活动。
学术带头人楚金桥教授,英国肯特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研究企业战略管理;新乡市企业特派员,先后兼任中原内配(上市公司)和环宇集团副总裁,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主持企业横向课题1项,获省社科奖1项,在高水平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5篇。
学术带头人吕未林教授,硕士生导师,企业文化与营销策划专家;新乡市文化产业规划评审专家,兼多家企业管理顾问。主持省级项目1项,完成横向项目3个,撰写“企业文化:道 学 术”系列专著。
学术带头人李胜坤教授,财务管理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企业投融资管理。兼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非执行会员。长期从事和研究公司财务,在投融资管理方面经验丰富,有关企业负债期限结构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研究方向及特征
中心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工作,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企业成长与经营管理中遇到的策略性难题和瓶颈约束问题,为地方政府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咨询,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管理解决方案。本中心现设四个研究方向。
1、产业与区域发展规划:着重为地方政府提供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决策咨询服务,包括产业发展预测与政策分析、产业发展规划、聚集区建设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城市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
2、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着重研究行业内优势企业的成长战略、企业制度设计及实施、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及实施,为企业进行管理培训。近期主要为新乡及豫北地区的动力电池、汽车零配件等行业优势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3、企业文化与营销策划:着重研究企业运营中的企业文化、CI策划、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品牌策划等问题,并且在上述领域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理论成果服务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促进理论研究。
4、企业投融资管理:立足于服务河南省企业,为企业投融资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并针对企业投融资管理与决策中的理论问题展开研究。
四、主要研究工作进展
(一)科学研究工作
中心成立以来,团队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4项(2项为青年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7项(6项为青年基金),省社科基金等其他省级项目34项,新增纵向科研经费107.8万元;新增横向项目4项,合同经费60万元,已到账经费41.2万元;各种科研经费合计149万元。
任太增教授的论文“逆向制度安排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对策”被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介绍,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胡国恒教授的论文“外资并购的股权博弈与政策规制——租金分成视角”被《新华文摘》、国研网等转载。
中心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和协同创新工作,是“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成员之一,该中心为我省经济类唯一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二)咨询服务工作
中心先后有三位专家入选省委宣传部“助推河南发展”大型调研活动专家组成员,并受聘新乡市“十二五”规划咨询专家;三位专家受聘新乡市企业特派员,两位专家受聘新乡市文化产业规划评审专家。完成企业横向课题四项:《河南伯马公司战略文化与管理制度设计与实施》、《河南环宇集团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设计及实施》、《中兵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新乡市移动通信公司渠道市场调研》。
五、学术交流
本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社科院、四川大学、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学术联系,双方专家经常互访并进行合作研究。近年来,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10余次,中心专家参加学术研讨会20余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一直保持密切的官产学研联系,中心专家参加河南省政府、新乡市政府的经济咨询活动20余次,邀请企业家举行专题讲座10余次。通过广泛深入的对外交流和社会联系,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研究网络和社会服务渠道,为中心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